图片

 

人都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无论处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总会或多或少与人产生关联,久而久之就会有规模不一、类型各异的群体产生,当这个中间的纽带和契机是跑步的话,跑团也就出现了。

对一个跑者而言,除了极少数,跑团总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跑步生涯中,跑团规模可大可小,小的成员一只手数得过来的,大的规模则是能达到数千人,500 人的微信群开了一个又一个,当人与人相会,故事或者事故也就随之发生。

 

当马拉松还没有这么红火的时候,跑团文化就已经在国内发展了,而随着整个路跑行业的变化与革新,形形色色的跑团也是这种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存在,那么十年前的跑团与现在有何不同?当下跑圈中的跑团又有着怎样的特征?

 

图片

在流量和咨询都还没那么发达迅捷的十余年前,不同地域的跑者之间相互熟知和交流的渠道与机会十分有限,并不像如今有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得到曝光或者主动联络,论坛和博客是那个时期的跑友们分享训练与交流经验的主战场。

 

图片

 

有一个人开始跑步,就会遇到第二个,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乃至更多,在跑步本就没有如今这么流行的情况下,能够遇到志同道合喜欢跑步的人,当然不会轻易放过,随着交流的深入,双方也从一开始的偶遇变成了固定频次的约跑。

 

图片

 

然后不断有新的人加入,突然有一天,这里面的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就想,既然都喜欢跑步,干脆把大家组织到一起跑岂不是更好,大家一起跑氛围也更好了,于是跑团就出现了。

 

跟现在不少人因为加入跑团后才开始跑步不同,那个时候的人更多是因为自己本身跑步,然后遇到了也跑步的人,大家都跑在一起后,也就有了跑团

 

那时候形成的跑团带有十分明显地方属性,很多后来也就发展成了当地的跑步协会,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的跑团,也还是保留着这种形式,群内成员地域链接紧密,基本上互相也都熟知。

 

图片

 

线下范围集中,跨越城市乃至省份界限的则是靠线上论坛与博客,很多人将自己的训练笔记和赛记在论坛分享出来,别的地方跑友看见后会在帖子下面留言,现在的一些跑者可能并没听过“跑吧”这个名字,但在当时却是汇聚了全国各地跑者的一个论坛,很多全马赛场上,跑吧的人数能占到一场比赛的 20% 之多。

 

在跑步人群基数并不大的那个时候,兴趣爱好使得不同的跑者产生交集,慢慢大家跑到了一起,也就有了跑团。

 

图片

 

跑团的出现,自然是以“跑”为核心,无论是组队参赛,还是固定频次的训练约跑,这都是跑团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规模的增大,慢慢一些跑团还会有举办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和 IP 赛事,例如沪上知名的两个老牌跑团老友会和黑子训练营,每年二者分别会举办老友会系列赛与黑子运动会,这种活动的影响力也早已不再局限于跑团内部。

 

图片

 

例跑应该是跑团保持活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了,休闲跑、间歇训练、长距离拉练、阶段性测试等,都是一个跑团维持自身活力与调动成员参与积极性的好方法,随着跑步人群基数越来越多,人们了解的跑步训练方法与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很多跑团的例跑组织也更加专业,比如会根据成员水平分组,还会配置专门的配速员等,这些都是随着路跑运动热度的升高而出现的变化。

 

图片

 

著名的魔都最强跑团“野蛮部落”就是如此,在看到国内马拉松整体水平开始上扬的情况下,四位全马 240 内的上海跑者产生了将上海业余精英聚集在一起,通过每周的合训冲击更高水平的想法,队员们除了在训练中互相拉扯,也会在比赛中携手冲击 PB,这种跑团人员数量不会太多,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紧密,管理方面相对也更灵活。

 

图片

 

随着运动品牌将视线投向路跑市场,也随之催生了一部分跑团,例如此前的 NRC ,很多跑团在参与 NRC 的过程中得以成立,或是得到来自品牌关于场地、服装等方面的扶持,这种路径形成的跑团最初的品牌粘性是很高的,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这种链接度也随之逐渐变淡。

 

随着各种各样的跑团涌现,不难发现简单的“跑”已经不再是当下跑团唯一的核心特征了,那么新增的属性又是什么呢?这些属性之下的跑团又是怎样的?

 

图片

 

分析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将跑团与训练营相区分开,目前市面上海的训练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品牌举办的长期或短期训练营,另一种则是需要跑者付费购买教练和训练服务的训练组织,这两种类型的训练营在每周二到周四的卢湾体育场,闭着眼都能碰到好几家。

 

图片

 

随着商业元素的进入,许多跑团慢慢会发展成为训练营,乃至成为经过工商注册的俱乐部公司,跑者参加训练营,往往代表着与品牌或者与训练营发起方形成了一种商业上的契约关系,而当一个跑者加入一个跑团时,基本不会有这一层关系。

 

很多人加入跑团的原因就是可以与更多人一起完成训练,也是维持自己跑步习惯与热情的重要手段,所以跑团天然具备一些类似训练营的功能,但两者并不能画等号。

图片

 

社交属性是促使跑团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属性,一群跑友因共同兴趣聚集在一起,一起训练、报名参赛、探讨装备与训练知识,发展到如今,一个跑团社交属性的强弱也成了衡量这个组织发展水平和知名度的关键因素。

 

图片

 

以前的跑团,其知名度和其自身整体实力水平基本上成正相关,但现在就不一定,一个没有摄影师的跑团,不是一个好的跑团,一个拍照不好看的跑团,不是一个好的跑团,一个修图出片速度慢的跑团,不是一个好的跑团,一个跑团的成败,关键在于拍照和修图师,其次在于拍视频的人手抖不抖。

 

图片

 

一切都要考虑流量,所以即使没有三年疫情影响,很多成立时间十年以上的跑团也是逃不过逐渐被遗忘的命运,这类“老”跑团的成员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并不高,但也就意味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这类跑团的身影会越来越少。

 

所以运营是门学问,这里的运营一方面指的是涉及到跑团的架构、成员的管理、活动与团费等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指的是对跑团账号的运营,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小红书、公众号、抖音、海外社交媒体等。

 

按照最近有篇文章的说法,如果按照怎样怎样的一个前提,那么北方某四个字母的跑团就有机会覆盖的人群大概在 1 亿左右。想是真的敢想,也是真的够 buyao xx 的。

 

这其实是当下跑团普遍的一个现状,大家都发现了流量能够带来红利,无论是跑团成员数量发展到足够规模,还是跑团账号拥有可观的粉丝数量,都能够得到品牌和商家的青睐,这种青睐慢慢也不仅仅限于“你给我装备,我给你充人气”的阶段,很多跑团开始从这种推广落地活动中尝到赚钱的甜头。

 

图片

 

我出人,你出钱和物,只要保证后期出图和视觉品质,品牌与跑团就能收获双赢的结果,“跑”并不是最关键的东西,于是很多跑团开始顺应变化打开思路,与更多类型的商家品牌合作。

 

这也呈现出了更多元的活动形式,例如户外、滑板、瑜伽、啤酒等,整体呈现出一种轻运动、泛运动的特征,越低的门槛代表着越高的新手友好度,而这正是吸引关注和纳新扩容的好方法,而且用社群而非跑团的概念去接触商业因素可选择面可大多了。

 

图片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由不同的人组成的跑团当然也会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有人想通过跑团提升跑步水平,有人想待在一个组织内享受乐跑,有人无奈将多年跑团解散,还有人根据自己的商业嗅觉,将跑团作为一个孵化流量的载体,在跑步这项运动的发展中,无论其目的和路径如何,跑团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跑团究竟如何,全是取决于这个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复杂多样的价值体系下,也很难轻易评定一个跑团是好还是坏,毕竟各方看中的点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无论快慢,认真对待跑步的跑团,不会差。

那认真做衣服的跑团呢?